金年会1908年,唐文治校长创设电机专科,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历史由此开端。1921年,中国党在上海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悄然进入交大校园。1925年底,交大第一个党团组织正式成立,共有8位学生党员,其中第一任党支书张永和、第一任团支书陆定一,以及在后来的斗争中相继英勇牺牲的陈育生、夏采曦、周志初,均为电机系学生。
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张永和、陆定一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不畏艰难、追求真理,在熔炉的淬炼中,选择了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如今的交大电院已度过百余载春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电院青年。进入新时代,电院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诚初心未改,有本领、有担当的昂扬姿态不变。
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的电院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肩负起建设祖国、赓续奋斗的时代重任,展现着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自信风貌。
临近“五四”,作为电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和团总支,2020级本科生王骐宇很忙。除了筹备一些主题活动外,他还在精心打磨自己5月4日晚上的讲演内容。他将在学校“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系列主题团课中,做一场题为“爱国与荣校”的宣讲,介绍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运动的始末。
电院团总支下辖300余个团支部、8000余名团员,每一项基层团务工作在这样大的体量下都显得格外艰巨复杂。一年多来,王骐宇扎实完成团委交付的工作的同时,坚持思考和推动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改革,包括编写团支书工作条例、构建团支书与干事对接机制、优化团支书例会流程等。
在“爱国与荣校”的讲稿最后,王骐宇写道:“爱国是什么?爱国是把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便是我们从70年前的中学到的事情。”
在学校因疫情封控期间,2021级研究生陈宇超成为了东32楼栋的学生楼长。分餐、打水、搬物资、做核酸、协助楼栋管理……他却总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多。感受到同学中逐渐滋生烦闷情绪,陈宇超开始在党支部、团支部和楼栋内组织线上活动,邀请志愿者讲述抗疫故事,将正能量带给身边的同学,鼓励大家主动调整身心状态。
陈宇超在本科时是同级中最早入党的那批学生之一。在入党志愿书上他郑重写下:我入党的初心就是更好地服务大家。担任电院党建研究会主席期间,他多次组织星火培训班、党员论坛。2020年夏天,陈宇超联络高中母校,组织第三期“星火计划”成员前往山西省孝义中学开展实践活动,促成了两校的交流共建,得到了当地电视台的报道。
2021级本科生宋士祥在开学前的新生骨干训练营中递交了自己的。从白山黑水间来到梦想中的学府,这是他第一件想做的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宋士祥从小便被“忠心许国、日月同鉴”的东北抗联精神所鼓舞,也为家中长辈的入党热忱所浸染。他的姥姥和姥爷早年间受党和部队的教育,八十年代加入党组织。两位老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祖国的边防和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退休后,两位老人言传身教,将理想信念传递给自己的孙辈。年轻的宋士祥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上一辈的红色誓言。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激励青年成才。新时代的电院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深切感受“中国速度” “中国奇迹” “中国之治”,对中国道路由衷认同,对中华文明充分自信,对党和国家赤诚热爱。2021年,电院有60%的新生提交了,有384位同学光荣入党。在学院和学校的各级党团活动中,电院青年研习新理念新思想、探究新实践新变化,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2015年,博士一年级的余墨多登上了我国最新型的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在实验之余,他几次登上甲板眺望海上日出。他想,护卫这样的“红帆”远航的,应当是我们自己的“蓝盾”。2022年,余墨多正在将自己的梦想铸成现实。
研究船舶电力系统的余墨多深知,优质供用电是船舶安全、经济航行的保证,而在船舶数量世界第一的中国,电能质量诊断装置却长期被国外垄断。在导师黄文焘的指导下,余墨多专注船舶电能质量领域多年,提出了船舶电能质量故障识别的原创性理论,研发了“海燕”电能质量诊断系统。“海燕”突破了舰船电能质量诊断精度差、指标维度低、分析深度浅的问题,弥补了国产装备技术空白,如今已被应用于我国最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上,保障了船舶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升了全船生存能力。
余墨多说:“我希望今后国内每一艘船舶都能够使用海燕系统,海燕将成为船舶智能化的前哨站。”未来,余墨多和他的初创型公司将与学校多个学科共建实验室,让更多象牙塔内的新技术走出来、闯出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做贡献。
在今年4月线上举行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分享会上,2018级博士研究生倪刚分享的题目简单明了:我如何科研。在他的科研成长经历中,认同感、获得感、成就感是他的法宝。倪刚说,首先要多阅读文献,从而全面了解专业动态,挖掘自己可以切入的研究点,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提升专业认同感。其次,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多询问、多尝试”,合理安排实验,循序渐进地做出成果,激励自己获得科研成就感。最后,要正确处理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关系,项目和论文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已达成的科研成果,培养科研长远眼光。
倪刚的研究方向为时间调制技术及其在相控阵、电子侦察中的应用,共发表了16篇期刊会议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领域内顶刊长文3篇),高水平会议论文6篇;申报国家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加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
2018年9月,怀着对“科研”这件事的好奇之心、对“博士”身份的激动之情,杨雨菡第一次参加组会,第一次接触 “物联网” “隐私保护”这些陌生的字眼。晦涩难懂的英文论文让她觉得科研的任务太大、太重了。迷茫的日子过了大半学期,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杨雨菡逐渐适应了科研生活。研究物联网,那就从一个具体的场景出发,搞清楚终端设备有哪些、终端通信方式是什么、潜在的隐私风险是什么,从了解全貌到具体细节,她很快地定位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第一篇会议论文,也终于让因科研而悬着的心放下了。
入学三年,杨雨菡在研究领域已发表/录用4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了实验室各类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工作。她说,科研这件事,其实是件“小”事,每个人都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贵在坚持。
学业是学生的立身之本。新时代的电院青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造练就过硬本领,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在创新创造的中奋勇争先。2021年,750余名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和PRP项目。过去五年,3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电院青年以拼搏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创造,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堪担国家进步重担的主角。
2022年1月,上海市十五届六次会议开幕。2015级博士研究生李腾是本届人代会中唯一一名学生代表。去年此时,他提交了“关于推进上海市高校学生开通医保卡”的建议,如今医保卡持卡实时结算方式已在上海两所大学试点,预计在2023年1月覆盖全市院校。
除了市代表,1992年出生的李腾还有过许多社会职务:上海交通大学主席、上海市主席、上海市青联、全国驻会主席等。李腾说:“学生组织就是应该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当好桥梁纽带,做同学们的知心人。作为市的主席、来自学生群体的市代表,能够把上海市大学生的思考和建议带到上,为城市贡献一些力量,我觉得特别光荣和责任重大。”
如今的李腾已经毕业,变身为中远海运集团的一名新员工迈入职场。他说:“我本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用专业知识参与到对我来说全新的行业,一方面要学习航运业的一些操作方法和运营知识,另一方面也尝试着用数字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传统行业正在发生的变革。能作为新航运青年参与海洋强国的事业,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2020级本科生黄李歆是电院第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150位学生代表中的一员。在向身边同学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她注意到同学们对综合测评条例的意见。经过调研,黄李歆将对条例的修订意见整理成为正式提案,并积极跟进、参与后续条例修订稿的听证和意见征集会。在第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的正式会场,综合测评条例修订稿最终得以通过中国舞台搭建程序。
2021年,电院第十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和第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相继在6月、11月召开,分别收集到179份、148份有效提案,内容涵盖教学科研、学生就业、校园生活、学生活动和班团集体等多个方面,每一份提案都得到了回复和落实。
2021年夏天,由20余位电院青年组成的“智惠民生——智慧城市开启人民城市新篇章”实践团奔赴北京、重庆、武汉、长沙和上海各地,走访政府部门和科技企业,深入了解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与发展瓶颈,并重点聚焦浦东智慧交通建设,利用Grafana平台构建智慧交通管理监测可视化系统,为智慧交通数据一体化提供平台。团队在同年的“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中斩获三等奖。
2021年,电院共有147支团队、1728位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主题涵盖价值引领、行业调研、社会民生等多个板块,实践成果形式新、内容广、思想深,展现了电院青年对国情社情民情的真实体验和深刻思考。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的电院青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社会参与中展现作为。在校园活动中,电院青年充分行使权利、广泛开展协商、努力形成共识。在社会事务中,电院青年结合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019级硕士研究生郑威在交大球场征战多年,荣誉等身。他同时是篮球、足球的校队成员,代表交大参加过篮球CUBA全国赛、足球CUFA全国赛,也带领电院院队取得过四连冠的历史最佳战绩。
从大三开始,郑威几乎从不缺席篮球、足球的训练和比赛,有时院队、校队的训练加起来一周达到八次。大四复习考研期间,郑威每天早晨7点到东转篮球场练球,9点到图书馆复习。这一年,他在“体总杯”的篮球和足球赛场上再次取得双料冠军,在考研初试中取得了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
场上挥洒的汗水,折射着赛场的灯光,是青春最美的注脚。凭借过硬的实力,郑威荣获2021年上海市“最佳阳光体育达人”称号。
带着春风般的微笑,2019级本科生康艺潇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十周年庆典上主持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dam Riess的“奇妙的宇宙膨胀史”讲座。作为大师讲坛主持人团团长的她,已经主持了多场学术讲座、TED演讲和颁奖典礼。
这只是康艺潇的其中一面。作为电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她担任多场大型晚会总导演;她的大型油画作品在上海月湖雕塑公园等十几个展馆巡回展览;她是交大游泳阳光队队员,她曾赴塞尔维亚担任欧洲最大音乐节EXIT官方志愿者团长。在不断拓展生命体验、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康艺潇的学业和科研也从未落下,曾发表顶会论文,在国际会议中进行一作学术报告。
2018级本科生毛昊天很喜欢一副戏台对联:是一般傀儡登场,漫道这台上衣冠是假;不要与痴人说梦,休认做眼前富贵为真。他知道,舞台上的演绎也是另一种真实。在玛纳卡实验剧社的舞台上,毛昊天是《我也想联谊》的军训教官,是《你好打劫》中持枪袭击的匪徒;是《占座》中的普通大学生,是《如你所愿》中奔走的抗疫学者;是《哎呀妈妈》中无私慈爱的父亲,是《局外人》中理想主义的流浪者。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新时代的电院青年身心素质过硬,文体表现出众,不但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并且欣赏文艺、传递文艺、演绎文艺。卓越的文体展现了电院青年自信达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压力的坚韧品格。
“甲兹道”(白族话,较线级硕士研究生陈晓生在洱源二中的学生们给他的外号。在他一百八十多个学生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有抄作业的陋习,为了遏止这种现象,他坚持每天与抄作业的学生谈话。后来,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大幅减少,班级学风成功转好,来问他问题的学生都能排到办公室的门外,班级的成绩也跃升为年级第二。这个“较真的”老师带领交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获得了“大理青年五四奖章”,这是交大在洱源扎根以来的最高荣誉。
陈晓生作为交大的志愿者骨干,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组织志愿者活动超10000人次;担任研究生支教团云南队队长期间,在课余开设义务帮扶的课程,持续半年,累计140余课时;发起家访助学,募集社会助学金16.8万元,结对资助28名困难学生,助2名学生重返课堂;为当地农产品带货6万余元;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希望工程希望之星”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员” “洱源县扶贫支教先进个人” “洱源县国家项目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事迹被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2020级硕士研究生谭涛,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十届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曾连续三年担任开学典礼微电影《爸妈》主创,视频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广泛报道,累计超过200万播放量。
在洱源县的支教期间,谭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支教信念:把山里的故事讲出去,把外面的世界带进来。发挥专业特长,他在支教学校建立科创梦想教室和思源社团教室,开设单片机编程课程,教学航拍摄影,举办摄影作品展;结合职教特色,他在学校首次开设电商直播课程,跟学生一起搭建影棚直播带货,走进企业营销实习,累计完成700余课时的专业教学,带动3万余元的产品销售。
支教结束后,他继续资助贫困学生,并定期与受助学生谈心谈话,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他们锻炼出解决原生家庭困境、开拓自己人生的能力,将来能够成长为家乡的建设者。
一上午核酸检测的工作结束,医生问杨明扬:“杨明扬,你明天来做志愿者嘛?” “杨明扬,你明天要早点来呀!”
34次“明天会来的”彰显着杨明扬的坚守与担当,他用志愿行动守护着交大校园。自2022年4月1日投入到核酸检测点志愿服务工作中以来,杨明扬从普通志愿者到秩序组负责人,再到东中院核酸检测点负责人,他没有一天缺席。每天几个小时下来,衣服都湿透了,面罩上布满水蒸气,脱掉手套,双手被汗水浸泡得发白,杨明扬却始终坚守在一线。同时,他还通过分割细化秩序维护点的工作责任,组织成立志愿者安全保障小组,让参检学生与志愿者的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
志愿服务是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是青年在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电院青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志愿服务倡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风尚。电院青志队连续十年组织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半程马拉松赛及启音聋哑儿童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参与达到2万余人次,服务人次已超过50万人。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电院青年将以更自信的态度,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2022届博士毕业生孙一唯是今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001号的签约者。从入学交大开始,孙一唯就怀抱着航天报国的理想。她在学业上不懈钻研,渴望在科研领域取得对国防事业、航天航空事业有帮助的成果;在学生工作中,作为光纤所博士生第二党支部,她参与组织了支部前往广西的党员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电院“一带一路”专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前的暑假,她响应学院号召,参与了就业夏令营,前往西部深入了解了航空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多家研究机构;临近毕业,她响应“青春与祖国同行”的号召,参加了航天科技集团的招聘,并在学校、学院和导师的鼓励与帮助下顺利通过面试,如愿成为一名航天人,回到家乡进入五院西安分院从事研发设计工作。
2019年,2019届本科毕业生谢林庆在几个offer中艰难抉择,最终秉承“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信念,坚定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初心,在城市与基层中选择了后者,将青春奉献给家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自己。
2019年8月,谢林庆来到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工作。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马喇镇脱贫攻坚任务更是繁重,历史遗留问题繁杂,遇到的群众诉求五花八门。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谢林庆践行多走、多听的方法,走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心声。他时常实地走访贫困户进行深入交流,宣传扶贫政策,并填写帮扶记录,按照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2020年,通过落实包户帮扶,增设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障兜底、到户产业扶持等帮扶措施,马喇镇全镇6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谢林庆说:“如果说母校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那么基层工作教会我什么是群众感情。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人民群众’对我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现在对我是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是一个个温暖的小家。正是因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让我能够怀揣着对群众的感恩之心,笃定而坚决地继续前行。”
2021届博士毕业生戴凯航在校期间成立了交大第四个理论学习社团——青年学习社,并代表交大理论社团参加了团中央的封闭培训和多场校际校内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活动中,戴凯航逐渐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坚定了自己的主义信仰。
戴凯航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对家乡怀有很深的感情,一直在寻找机会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家乡父老的教导之情。2021年初,吉林市因疫情封城后,戴凯航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身着防护服在吉林站和隔离点一线卡点、测温、收集整理疫情防控信息,后期还承担了志愿者组织巡查工作。在志愿工作的一个月时间里,他明白了“光荣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的真正含义。
在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实习计划过程中,戴凯航在退役军人事务部权益维护组成为了一名信访接待员。接待来访退役军人,分类整理来信,转交办理信访事项,第一次在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千余次的接访工作中,他体验到了服务人民给来的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幸福感、成就感,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公仆的职业理想。毕业后,戴凯航作为吉林省政府办公厅选调生,回到自己家乡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近五年,国防军工单位就业人数呈现稳中有增趋势,2020年达到70人;基层就业方面,近五年共有毕业生50余人通过选调生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新时代的电院青年接续校友立志报国、扎根基层、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用实际行动改变着方寸土地,为绘就伟大时代新蓝图矢志不移。
2017届硕士毕业生薄智元感觉从未线年创立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到如今拥有近300名员工,7年拿到6轮融资,他的新办公室离校园不过300米。
薄智元的公司旗下产品“轻流”是国内领先的无代码系统搭建平台,主张管理者通过轻流迅速将自己的想法落地成个性化定制系统,加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平台上线万家海内外企业组织使用轻流促进团队管理与协作,薄智元入也入选了2019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精英榜单,2020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榜单;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轻流——无代码数字化领军者”项目荣获金奖。
2016届博士研究生冯林润被投资人评价为“技术、商务兼具,人文素养很高的创始人”。他于2019年创立了领挚科技,专注于研究薄膜晶体管TFT半导体新兴生物领域的交叉应用,建立了从材料、器件到电路与系统的完整的技术壁垒。
2021年,冯林润在“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立上海研发中心及办公室,携手引领TFT在生物领域应用的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中国领先的半导体技术,创造在全球生物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将中国制造的TFT生物芯片推向全球。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领挚科技——用中国领先的半导体技术探索全球生物世界的奥秘”项目荣获金奖。
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龚轶凡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高性能芯片的构架与能耗的优化管理、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有十余年研究经验,深度参与了谷歌TPU2/3/4及甲骨文12款高性能芯片的设计与研发全流程。2017年,他创立高性能GPTPU智慧处理器公司芯英科技,致力于对高性能通用型AI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采用全新VLIW+Vector架构,实现模型训练速度和精度的双重提升。
芯英科技研制的首款芯片性能相较于NVIDIA V100即有数倍提升,并通过独特的架构创新实现超过1000块芯片的互联,系统性能较业内现行方案提升数十倍,成为中国国产化高端芯片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杨龚轶凡曾获2021上海市创业新秀十强、闵行区创客行家冠军、浦江人才等荣誉称号;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芯英科技——高性能GPTPU智慧处理器”项目荣获金奖。
今年3月,得知交大封控,杨龚轶凡第一时间申请进校当志愿者。“有需要就说”“我不介意和疫情斗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青年大学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锋力量。在如今的创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突破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项目,其中不乏电院独角兽军团的身影:商汤科技徐立、第四范式戴文渊、依图科技林晨曦,都是其中的代表。电院青年将人生追求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逐渐成长为具有使命担当、掌握核心技术、勇于引领行业的创新创业者。
Minecraft(中文译名“我的世界”)是一款享誉全球的沙盒类电子游戏,游戏中玩家能够在三维空间里自由地创造和破坏不同种类的方块。与Minecraft结缘之初,杨亦凯便牵头开发了它的文言文版本,收到的大量玩家好评让他坚定了继续开发的信心。依托电院,他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建立了交大的Minecraft社团。
“运用平日所学知识在游戏中创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学科交叉创新能力”。以“爱Minecraft,更爱交大”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在虚拟世界中还原交大校园。社团将整个校园进行了卫星地图的投影,开设了多版本兼容的建设服务器,实行服务器验证和建筑承包等机制。为引导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加入项目中,杨亦凯还安排了社团内的讲座,为同学们进行建筑方面的思路、技巧、插件讲解,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2021年10月,交大官媒发布了杨亦凯团队的作品“方块交大-我在Minecraft修交大”,在线上、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示交大校园的宏伟和美丽。
“一位陪伴我整个青春的挚友”,是2021级硕士研究生蔡炜桢对滑板的称呼。他的爱好广泛,乒乓球、羽毛球、摄影都是他的兴趣所在,但是没有一项爱好像滑板那样让他痴迷。
在看动画《名侦探柯南》时,蔡炜桢被男主角柯南使用的智能电动滑板激发了灵感。“那个滑板有很好的刹车系统,而且还能跑很快,跟传统脚蹬滑板完全不一样。”得益于自己的科创经历,蔡炜桢构想草图、设计样机,最终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途领者Tolead让项目落地,这款将所有电气元件完全嵌入到滑板板面和轮子内部的电动滑板,实现了速度和续航的最优解。
如今在交大校园中,不时能看到滑着蔡炜桢的电动滑板的同学经过。今后,他的设想是继续踏实做好智能电动滑板这份事业,让更多人知道滑板和电动滑板文化,尝试滑板运动。
精致小巧的悠悠球,灵动翻飞的线绳,在他人眼里的小玩意,在2021级博士研究生丁毅的手里竟宛如被赋予生命般千变万化。
丁毅师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尹毅教授,主要从事功率模块封装绝缘和方波高电场下的局部放电研究。在科研之外,平日里他还是一个同学们眼里专业的歌手和技艺高超的悠悠球手。他在2020、2021两年担任电院“一二九”合唱团学生声乐指导,并两次勇夺桂冠;多次参与研究生毕业典礼、毕业晚会等演出,用歌声收获友谊、绽放自我。在悠悠球上,他不仅是一名玩家,还是一位设计师,由他独立设计的专业级悠悠球Crystal至今在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
在接受东方卫视《今日印象》栏目组专访时,丁毅说:“唯有热爱不惧岁月漫长。悠悠球带给我的是身心的锻炼,是科研之余的精神放松。”
多种选择,多样发展,多元成长。新时代的电院青年生活在自由包容的时代,拥有更优越的发展机遇、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们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志趣带来的快乐,在探索中进步,在热爱中成长。在时代赋予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里,电院青年展现着自信风貌、绽放着绚丽光彩。
回望百年,一代又一代电院青年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在、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不懈努力,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诗篇。
在新征程上,新时代的电院青年手握接力棒,继续苦练本领、磨砺才干,勇挑重担、堪当大任,不负使命、不负韶华,谱写着电院的灿烂新篇,描绘着交大的辉煌新章。
这是一个给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提供广阔舞台的伟大时代,际遇何其宝贵,责任何其重大,使命何其光荣!电院青年必将不辜负这个时代。